请输入搜索关键词,或者关键词不小于两个字符!
包含特殊字符,请重新输入
您的搜索词太长,查询请限制在30个字以内

如何高效地参加国际会议

2019-07-04 15:30 来源:今日会议网

  本人第一次参加国际会议的感觉,怎么说呢,可以用“听天书”三个字来概括。首先是搞不清楚presenter在说什么,其次是搞不清楚底下的观众在说什么,再次是不理解很多程序是为了什么。猜想那会儿如果有人观察我的话,该是连着几天张大了嘴一副受惊吓状。后来有一次跟一个在国内读博的朋友闲聊,她说她第一次来美国开会,因为有时差的因素,再加上语言和文化上多维度shock,她自始至终在会场里觉得自己像在梦游,看一切都不真实,也完全不知道大家在说什么干什么。

  所以呢,如果你也在第一次参加国际会议时出现了类似情况,请记得我们曾经的狼狈体验。大家都需要时间去学习和适应,而且这种适应的速度往往会超出你的想象。

  听会首先当然要去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去听,如果还不知道自己感兴趣什么话题就可以先听几个不同内容的panel----毕竟在学术会议上发现新的兴趣点也是一个重要收获。 在到达会场sign in的时候会议组织者会给每个与会者发一本本次大会的Program Book, 相当于节目单加日程表。

  Program book是个神奇的东西, 上面会列出所有此次会议presentation所在的panel, 都是按题目把各个论文organize 到一块,还会标明每个panel的开始时间和地点,简直是开会现场的万能手册。学术会议一般都是设置concurrent sessions, 就是多个不同主题的panel同时在不同的地点进行,所以在同一时段如果你有两个以上主题都感兴趣,那就只能做个取舍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会场会看见学者不断出出进进,在同一时段可能有多个session想要去听)。像AOM这种规模很大的会常常还会在好几个宾馆同时举行panel, 所以你需要提前把地点看一下否则临时找可能会耽误听会,时间都花在了盘桓于宾馆之间。

  建议提前一天看好每天的哪个panel自己最感兴趣,把第二天的安排基本上计划出来,对地点也做到心里有数,然后第二天就按着行程跑就行了,不需要多花脑子。现在很多会议都有专门的app了,很方便勾选感兴趣的panel和安排日程,app直接帮你做成日程表,还可以在里面搜索感兴趣的作者, 方便我们膜拜自己的学术爱豆。

  在学术会议上每个panel都会有一个主持人 (conveyor or discussant),一般是一个对该主题比较熟悉的学者或者panel里的一个presenter, 来主持现场、介绍presenter、组织问答环节。

  一个panel一般有4-5篇论文,每个presentation长度在15-20分钟左右,大部分panel最后留20分钟到半个小时给大家讨论和提问题,有时候这部分讨论比前面的presentation还精彩,也是学习和了解美国文化的好机会,你会发现学者们真的是在探讨、交流,有些问题真的提的很尖锐,有些回答也真的非常精彩,这一问一答,同时向你展示了你应该以何种姿态迎接别人的问题和如何优雅地作出回答。

  我个人在听会的时候最感兴趣的常有这么几点:

  1)其他同领域的学者们最新在关注什么内容;

  2)别人使用了哪些新的研究方法;

  3)有哪些自己以前不知道的重要literature;

  4)我的研究可以借鉴什么;

  5)这让我想到了哪些新的 research idea;

  6)别人是如何做好一个Presentation, 如何回答问题和控制场面的。

  建议去听会的时候随身携带纸和笔,把感兴趣的话题做好笔记,并随时记录自己的一些想法。听见好东西的时候人的思维也是非常活跃的,而且灵感常常过时不候,所以要尽量确保随时记录在案。

  剩下的就是享受其中了。多看多听多问,感觉慢慢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