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搜索关键词,或者关键词不小于两个字符!
包含特殊字符,请重新输入
您的搜索词太长,查询请限制在30个字以内

【经历分享】为什么要参加国外学术会议?

2019-07-16 16:19 来源:网络

  上个月,去阿姆斯特丹参加了个号称膜领域最大的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Membranes and Membrane Processes)。这个会议每三年举行一次,此次参会人数将近1100,规模是够大了。为了这个参加这个会议,为了见识下膜领域的“魔头”“魔王”,我可是飞越了没有千山也有万水吧 :阿德来得——墨尔本——广州——北京——阿姆斯特丹,南半球到北半球,东半球到西半球,如果算上飞机晚点和等机时间,总共30多个小时。到阿姆斯特丹都晚上十一点了,第二天早上又奔向荷兰的另一个城市去参加一个年轻人的交流会。事后,连自己都感叹哪来这么大的劲头;会后,静下心来想想自己为什么要参加国际会议?

  以前只是简单地认为:参加会议是一次和国际同行学术交流的好机会。现在才发现:实际上真正有效的学术交流非常有限,尤其是大规模的国际会议。原因很多:

  (1)上千人的国际大会,找到跟你相关的小同行容易吗?

  (2)即使好不容易找到了方向类似的小同行,人家愿意跟你交流吗?据我的观察,会下休息时交流的一般情况都是:大牛对大牛,小牛对小牛,教授对教授,学生对学生;如果没有发表很多好的文章,在同行面前有点名气,别人一般不会对你感兴趣。如果是个学生,去跟教授交流,教授一般也懒得搭理你。

  (3)会下难有跟教授学术交流的机会,会上就有吗?答案是否定的。这次会议15分钟做报告,5分钟提问。大部分报告人都不能在15分钟内讲完,所以最后留下的时间只能提1-3个问题。面对那么多听报告的人,这1-3个问题也不一定能轮到你去问。即使你好不容易提问到了,演讲的人也未必能给你个满意的答复。

  (4)相比之下,海报时间还是一个比较好的交流机会。如果对哪个海报比较感兴趣,可以跟作者进行比较深入地探讨,甚至学术争论。不过也有循着目录找不到海报,或者找到了海报找不到人的情况。

  既然如此,那还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干什么?如果单从学术交流方面看,国际大会确实还不如小同行之间Seminar之类的学术会议。个人感觉参加国际大会的好处不全在学术交流,更在其他方面:

  (1)对已经做出很多不错成果的人,可以借大会show一下自己的研究,结识更多的同行。

  (2)对还在为选课题迷茫的人,听听不同研究方向学者的报告,对自己的选题会有很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3)对科研中遇到困难的人来说,别人的一个报告或者跟他人的一次谈话也许能激发,灵光乍现,从而越过障碍。如果自己去年没有参加悉尼那次学术会议,也许今年根本不会有三篇文章的发表。

  (4)对于学生来说,至少可以见识下牛人,听下他们的报告。虽然没有机会认识他们跟他们交谈,总可以认识下他们的学生吧,大牛们的工作其实也都是由学生完成的。

  (5)跟同行们“吹吹牛”、“拍拍马屁”、“拉拉关系”,好听点的说法是“Develop your network”。学术圈也是一个所谓的“江湖”,行走在这个 “江湖”,常年不参加国际会议,肯定会被同行们遗忘。可悲的是,这个作用日益成为不少学者参加国际会议的主要目的。难怪一个朋友大会之后,极其失望,以前对学术满怀期望的他,甚至有了从此退出学术界的念头。

  至于自己在这次大会上的表现,还是比较满意的。

  (1)作了两个口头报告;

  (2)五天的会议坚持到了最后,每个时间段的报告几乎都没有错过,所以会后也是相当的疲劳。当看到那些教授们在报告会场外聊天、自己也不想进去听时,就暗示自己:你还是学生,人家是教授,等你成了教授,才有资格不听他人的报告。

  (3)前两天每天三个半小时的海报,也坚持到了最后,下来后由于说话太多,喉咙都有点沙哑了。

  总之,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还是可以在各个方面有不小收获的,关键在于自己参会时的态度。